比思論壇

標題: 超分辨成像技术看清 细胞“刽子手”的“行刑”过程 [打印本頁]

作者: lixiang007700    時間: 2022-7-17 21:22
標題: 超分辨成像技术看清 细胞“刽子手”的“行刑”过程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韩家淮和厦门大学副教授陈鑫团队借助单分子定位超分辨成像技术“随机光学重建显微镜(STORM)”,首次揭示了“坏死小体”在细胞中的组织结构特征及其对细胞死亡的决定作用,为人类相关疾病治疗干预提供了新思路。相关论文已在《自然·细胞生物学》上发表。

超清成像技术让推论“眼见为实”

细胞是生命体的基本功能单元,而决定细胞命运的关键一环是细胞的程序性死亡。在细胞程序性死亡中,有一种形式叫“坏死样凋亡”,其中起决定作用的一个重要信号处理枢纽就是“坏死小体”复合物。

“坏死小体”在死亡细胞中的结构究竟如何?“坏死小体”如何精准发力决定细胞死亡命运?这些涉及多个核心分子(RIP1/RIP3/MLKL)的招募激活和信号放大/转变等复杂过程。由于细胞体尺寸非常微小,例如哺乳动物细胞一般在几十微米,要观察到其内部“坏死小体”的精准调控机制难度可想而知。

在此前的研究中,科学家曾借助常规共聚焦荧光显微镜,观察到细胞死亡过程会产生大小不等的“坏死小体”点状信号,提示了该信号枢纽很可能存在动态组装过程。但“坏死小体”在细胞中是如何精准处理复杂信号,进而决定细胞死亡的始终是一个未解的谜团。

韩家淮院士和陈鑫团队借助于蓬勃发展的超分辨成像技术,尝试了多种目前较成熟的技术流派,最终找到了精准观察“坏死小体”运行机制的利器——单分子定位超分辨成像技术(STORM)。

研究人员通过对STORM成像全流程进行细致优化,在生物样本上实现了优于常规共聚焦显微镜10倍以上的分辨率(13—18纳米定位精度)。这些技术的提升使许多原本看不见、看不清的研究对象变得清晰明朗,让原来靠推测得到的结论“眼见为实”。

“坏死小体”这样杀死细胞

在历时8年的研究中,团队成员成功观察到死亡细胞中的“坏死小体”由初始点团样结构演化为直径约50纳米,长度约200—600纳米的规则棒状结构的组装模式,并且在该规则棒状结构中呈现出明显的由RIP1/RIP3组成的马赛克状分布。

进一步的观察研究发现,只有马赛克状分布中的RIP3区域满足一定的尺度要求(如四聚体及以上),才能有效地诱导下游效应分子MLKL发生多聚化,进而靶向细胞膜导致细胞死亡发生。同时,通过抑制关键因子RIP1的激酶活性可以阻碍“坏死小体”的有序马赛克样棒状结构的产生,从而抑制细胞死亡。此外,RIP3激酶活性缺失导致的细胞死亡模式转变也有赖于该结构中的RIP1多聚化程度,这提示了团队发现的“坏死小体”马赛克样组织结构很可能是细胞内控制死亡方式的信号选择模块。

“该结果在细胞原位揭示了关键信号枢纽纳米尺度上的组织特性及其对信号传递/放大/转换的贡献,为发展特异性抑制程序性细胞死亡的干预手段提供了潜在的切入点,希望我们的发现能够对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脓毒症等病原菌感染性疾病的临床应对和治疗有所帮助。”韩家淮介绍。

有望解析更多生物大分子复合物

细胞内数量众多的生物大分子复合物都是控制生命活动的核心功能枢纽,如DNA复制/转录起始复合物和细胞器膜上的各类转运复合物等。现代生物学的理论基石——细胞学说诞生至今已近两百年,但人类始终无法彻底解析任一细胞在稳态/应激条件下的分子水平精细结构,自然也无法随心所欲地改造/控制细胞,实现保障人类健康和社会进步的宏伟目标。

目前单颗粒冷冻电镜技术是解析蛋白质结构的利器,但面对细胞内结构巨大、成分复杂、高度异质的功能复合物,其仍存在较明显局限性。韩家淮院士和陈鑫团队的工作证明纳米尺度光学成像是解析此类大型生物大分子复合物的组织特征和功能模式的可行方案之一。

“细胞原位‘坏死小体’精细结构的成功观测,无疑加大了我们未来使用超分辨成像技术揭示更多生命内在规律的信心。”陈鑫说,未来随着前沿成像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如单纳米分辨精度显微镜、冷冻断层扫描技术等,人类终有一天将能够清晰地观察到时刻运转着的,神奇的生命内在规律。



作者: shewoqishui    時間: 2023-10-27 08:37
工具是探索事物本质的基本




歡迎光臨 比思論壇 (http://184.95.51.85/)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