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思論壇

標題: 客家下南洋第一站,这个千年古镇是场乡愁和旧梦 [打印本頁]

作者: 995995    時間: 2025-1-2 11:15
標題: 客家下南洋第一站,这个千年古镇是场乡愁和旧梦

从印尼回来梅州的满意哥,

回忆起自己在海外的念念不忘和白月光,

说的,就是家乡的火船码头。

100多年前,

无数客家人从这里开始,背井离乡,

坐船从梅江顺流而过,驶过梅东桥,进入韩江。

最后驶向浩瀚的大海。

这里,就是满意哥的家乡——梅州,松口古镇。

被称为客家人下南洋的第一站。

和佛山镇、东莞石龙镇、廉江安铺镇,合称广东四大古镇。

虽然现在鲜被提起,但这里的历史和辉煌,可以追溯到1200多年前。

这里的情怀和乡愁,则是从明末清初客家人开始去南洋奔生活说起。

“一个松口镇,半部客家迁徙史诗”。

松口古镇上,有一个大家都会打卡的地方,是一个指向世界各地的路牌。

少年时的人们为了生计,从这里出发,

再归来时,已是白发两鬓。

也因如此,当年的松口,比梅州的名气还大。

以前的人通信,都不用写梅州,直接写“松口”即可以送达。

应了那句话,“自古松口不称州”。

可想而知,当年松口的地位斐然。

之前,我们发过一篇梅州,

我们说梅州,有全世界的乡愁。

侯孝贤也说,过了梅江桥,就到家了。

而松口,则又是梅州人,最感怀之所在。

上周,我们特地从广州出发,

去到这个离梅州市区一个小时路程的千年古镇。

这几年,这个古镇大变样。

正将当年的回忆,修缮进如今的梦境里。

百年的乡愁被感怀,千年的历史也重新被看见。

梅江水悠悠,

带着我们走进了,这个差点被遗忘的南洋旧梦。

然后被客家人浓得化不开的热情,

深深感动了。

01

“距离吉隆坡,2818公里”

我们抵达松口古镇的时候,已是中午时分。

这两周广东天气绝佳,

阳光耀眼,和对面的山水相映成趣,将梅江映照出了星芒波影。

老街上,部分建筑的外墙还在修缮,这个古镇正在通往重生的路上。

但这里,已经迎来不少游客。

大家通常从移民广场开始,从松口印象这座被活化的古楼出发,

然后顺着梅江,向码头方向行进。

街道不宽,两边的老屋们都颇为有趣。

有摆着柚子让大家自助付款的街铺;

有打开门唱着卡啦ok的男主人;

有自己吹拉弹唱的“古镇乐队”;

也有外地返乡,在古镇开画廊的年轻人。

一路到火船码头 ,和正对着的松江大酒店 ,

这趟行走就进入了高潮。

满意哥所说的念念不忘,正是这里。

100年前,这里是广东第二大河港。

用满意哥的话说,就是运送一块木材,可以直接在木材上写名字,

然后顺流而下,汕头直接签收。

据记载,在鼎盛时期,

火船码头附近拥有1000多家商铺,

每天多达300多条船停泊,6000多名旅客登船远去。

100年后,那些背井离乡的客家人,已经远涉重洋在远方打拼。

只留下为了纪念祖辈而创作的雕像,和码头上巨大的时光壁画。

一个数据。

松口镇如今人口7-8万人,在外的旅居华侨也有8万人左右。

19世纪60年代起,东南亚开埠,急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

再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渐渐的,大批客家人都踏上了去南洋的方向。

在松口,甚至有了个不成名的规定。

部分家族的男丁,只要到了18岁,除了一个留守家园外,都要出去闯荡。

这也是客家人“丁满十六出南洋”说法的由来。

而但凡下南洋的客家人,或由南洋回国探亲,

大多都会居住在火船码头对面的 松江大酒店 ,

这也是当时粤赣最有名 的酒店之一。

米黄墙壁,连券式外廊骑楼,哥特式飘檐,中西合璧的风格。

它矗立在这里,见证了这座历史重镇的繁华,

也见证了无数家庭的离合与悲欢。

一百年过去,

如今的松江大酒店已不是酒店, 它成为了承载着客侨们记忆和情怀的文史馆。

我们走进内里,看到展厅里有很多当年的侨批,

鸿雁般从百年前飞到了如今。

如同时光碎片,一起拼凑起了那段回忆。

就像那个路牌上写的——

“距离吉隆坡2818公里,距离多伦多12309公里。”

在客家 男人下南洋没有归期的岁月里,

女人们在家养育孩儿,翘首盼望丈夫早日归来,

从青丝少女,成为白发暮年。

在外奔生活的客侨们,

也用勤劳和智慧,为自己为家乡奔出了一个个闪着光芒的未来。

后来,火船码头附近的水泥店铺,骑楼风貌,几乎都是华侨投资家乡而建。

其中,华侨廖舫州、钟成材,是代表,也是标杆和传奇。

我们登上大酒店的五楼,也是顶楼。

这里现在活化为一个,可以喝茶看日落的天台。

水母造型的灯在夕阳的光线里,随风摆动,是有根系的浮萍。

有老街坊养的鸽子飞过天空,

但很快,又回来了。

02

“明朝最后一个太子,在这”

今年6月16日,梅州遭遇了多年难遇的大水。

松口是受灾重镇。

火船码头的水位,涨到几乎整条码头和街道都被淹没。

在等水退的时候,

松口的街坊们并无惊慌,由上至下互相帮扶,团结互助,携手共进,等天晴。

这是客家人印在灵魂深处的坚韧,也是千年来松口镇这曾经沧海的最佳佐证。

时光往前拨回千年。

松口的辉煌和传奇,这才刚刚开始。

这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晋时期,当时它被称为东畲寨。

后来,它的名字被改为梅口。

到了南汉乾和三年(945年),松口镇这个名字才正式确定下来。

而属于松口最沸沸扬扬的传奇,

则是——

这里是明朝最后一位太子 朱慈烺,后来所隐居的小城。

他隐居的地方就叫做:世德堂 。

明末,松口人李二何(李士淳)在皇宫任侍读学士,教导明末代皇帝崇祯的儿子朱慈烺,是他的太子傅。

后来清兵入关,李二何便携皇太子朱慈烺潜逃至福建,后回到松口,将世德堂作为太子的行宫。

大部分建筑,于是按皇宫模式进行建造。

我们去的时候,世德堂正在重修,没能进去一窥究竟。

但据本地的小伙伴说,这里内有乾坤,72天井,36厅,12个门楼,299间房。

我们无法去追溯当年这个命运颠沛的皇太子,在这个行宫里,如何度过了后半生。

只知道,他亦在这里留下了更多的痕迹。

每年农历三月十九,他都会祭拜先祖。

这一天是崇祯朱由检上吊自尽的日子,为了避嫌,他将这一天定为太阳公公日。

直到今日,每逢农历三月十九,当地客家人都会祭拜,成为了当地的传统民俗节日。

松江人李二何所做的,还不止于此。

松江河畔高耸挺拔的那座元魁塔,也是他募集而落成。

本意是为了聚集文气,毕竟建成的那一年,李二何即中会魁。

后来多年过去,这座塔却渐渐成为了客家人心中的“望乡塔”。

离家的人儿归来,远远看见这座塔,

就知道到家了。

而在家等待的人,思念亲人了,

也可以爬上这座塔,

看江水深处有没有船儿,正在归来。

03

“不只是柚子,不只是腌面”

离家万里的客家人,想念的那一种味道,

一定是家里食物的热气腾腾。

松口古镇,老街食铺林立,饭点开张,老板热情质朴。

让我们也好好品尝了一番客家人的滋味乡愁。

梅州,有一种说法叫做八山一水一分田,

山多,富硒的土壤成分多,所以柚子极为好吃。

作为金柚(沙田柚)之乡,松口满街都是。

五元一个,十元一个,让我这个爱柚子星人吃到饱。

但这里,绝不仅仅只是柚子。

必须提,腌面。

猪油拌面+一碗三及第,有哪个远方的游子不会潸然泪下?

说来三及第,又要说这里的文风传承。

清朝状元林召棠用猪肝、瘦肉、猪肚子三种猪内脏比作三及第,

三 及第汤由此而得名。

早餐来一碗,一天的精神头都够了。

独特的,鱼散粉。

这是我在松口的最爱,也是松口的特色之一。

松口临江,人们大多捕鱼为生,于是选用鲮鱼为主材料,搭配松软且有韧性的米粉,

加上这里特制的红酒曲,然后炒制得干燥喷香,爽口弹牙,

就是鱼散粉诱人的来源。

对了,松口人还会用红酒曲来煲鸡汤。

我们去到的当晚降温,

当即试了一碗,甘甜浓郁,浑身都温暖了。

仙人粄。

也是松口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小吃。

有点像烧仙草,也有点像龟苓膏。

用仙人草熬制而成,加白糖一元,加红糖两元。

农历入伏吃仙人粄,就是客家人的习俗,

但广东总归是夏天更长,据说这天吃了“仙人粄”, 整一年都不会长痱子。

还有, 炸肉丸、企炉饼等。

如此种种还有各类各类炸物和饼,

我们发现,大多都是由为了让亲人们离家好携带的干粮,演化而成。

所以有人感叹,

松口人也好,梅州人也好,

一直都做好了在路上的准备。

或者,换一个思路。

也或许正是有了“在路上”的暗示,

所以松口人对于所有在家遇到的人,都极为热情和珍惜。

给我们指路,陪我们吃水果、送零食、侃大山。

他们很勇敢,随时准备踏上火船,

去往下一站的山高水长;

他们也依然有初心,张开怀抱,

迎接每一个从远方而来的“客”人。

这,可能就是千年重镇松口的,

格局与情怀吧。

事实上,

松口,正是整个世界客都,梅州的缩影。

这座在广东东北部的城市,

将无数人输送到五湖四海,

又迎接无数人踏浪归来。

是“将军之城”,走出过大大小小500多名将军;

是足球之城,不止有征战中超梅州客家,还走出过“世界球王”。

但最重要的,

这里永远是,全世界8000万客家人的,

心灵家园。

远离家乡的每一个人,

都曾是某种意义上的“客家人”。

吃一碗腌面,回家了。







歡迎光臨 比思論壇 (http://184.95.51.85/)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