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錢
- 113876
- 威望
- 1030052
- 貢獻值
- 812363
- 推廣值
- 2132
- 在線時間
- 4393 小時
- 最後登錄
- 2025-1-23
- 主題
- 461039
- 精華
- 6
- 閱讀權限
- 150
- 註冊時間
- 2011-6-4
- 帖子
- 480863
TA的每日心情 | 衰 2024-12-1 03:54 |
---|
簽到天數: 2559 天 [LV.Master]伴壇終老 成長值: 304060 - 推廣值
- 2132
- 貢獻值
- 812363
- 金錢
- 113876
- 威望
- 1030052
- 主題
- 461039
|
19世纪流行的遗体艺术照
把死者的遗体摆成安眠的样子,再缀以几朵玫瑰花,咔嚓一声,从此永世流传——够诡异吧?事实上,这一看似虚构的鬼片情节并非空穴来风,追溯到维多利亚时代,这可是正儿八经的流行文化。
19世纪初,人物肖像画在欧洲风靡一时,社会名流们都愿意花大价钱请画家留住自己或家人的倩影。1839年,由于银版照相术的出现,这项原本属于权贵阶层的活动变得更加平民化。与之同时,遗体艺术摄影(Post-mortem Photography)也为大众提供了一种更为便宜、快捷的方式,用以纪念他们逝去的挚爱。
尤其是对于那些早年丧子的年轻夫妇来说,他们的孩子来世间惊鸿一撇便匆匆归天,一张死后的相片很可能就是留存后世的唯一纪念了。于是悲伤的父母把自己的爱子精心打扮,拍下他们在缀满鲜花的摇篮里安睡的最后容颜。考虑到那个时代居高不下的新生儿死亡率,这种行为渐渐流行开来,也就不足为怪了。随着后来摄影技术的进步,人们还冲印出更多相片的副本,寄给多位亲朋好友。
到19世纪末,遗体艺术摄影甚至成为时尚,对象也从早夭的幼童扩展到故去的成年人。为了达到栩栩如生的效果,摄影师还会为设法让他们摆出各种造型:抬起他们的一只脚,或是将手臂散淡地搭在椅背上,像在等着喝下午茶似的。有时候,活着的人还会与他们故去的亲人合影。面对镜头,他们个个面带微笑,那个闭眼的家族成员仿佛只是被快门闪花了眼。甚至于,利用某种支撑,他们还能让死人睁眼,当然,这目光不会太友善。但是对于刚刚遭受了亲人离世打击的人们来说,这样已经弥足珍贵了。
进入20世纪后,随着快照技术(Snapshot)的飞速发展和相机的日益普及,从前难以捉摸或说代价高昂的浮光掠影都能轻易留下了,那种“生前连张相也没来得及拍”的遗憾越来越少,“只此一次”的死亡留影也就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当然,也有一些意义重大的“正式纪念肖像”一直延续到了下一个百年。
|
|